评:同性恋绝非一种精神疾病

谈到“性”,不少人会觉得难以启齿。然而,孩子们总爱问“我是从哪里来的”,很多家长只好选择搪塞其词。不过,一段时间以来,一套名为《珍爱生命——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》的教材,消除了家长和老师在给孩子们解说性时的尴尬。这套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》编写而成的性教育读本,从最初被视为“大尺度”到现在越来越受欢迎,背后的原因,网友一言以蔽之——“三观正”。

这套读本的“三观正”,从一个例子可见一斑。在六年级上册中,专门有一个单元讲述“性别与权利”,其中介绍了不同的性倾向。这本教材说,性倾向不止一种,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都属正常,绝不是疾病。

的确,这应该是一个共识,同性恋绝非一种精神疾病。早在1990年,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;2001年,中华精神科学会也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。不歧视同性恋,并且保障其权益,更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。正如这本教材中所说的,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长相、肤色、身高、体重、性格、民族、国籍都不相同,性倾向只是不同的一个方面。

不过,这样能写入孩子们教材的认识,也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。对不同性倾向的尊重与保护,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。一方面是个体的权利。性倾向,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权利,只要不妨碍他人,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。另一方面,则是少数群体的权利。同性恋者在性倾向上是少数群体,保护少数人的权利,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。从情感上,各人对同性恋的接受度可以不同;但是从理智上,尊重他人的性倾向却应该是共识。

消除偏见,理解差异,应是社会的信念,我们都可以从这套小学教材中学到更多。或许,我们可以更多地学会理解“不一样的烟火”。罗素曾言,“须知参差多态,乃是世界本源”。在很大程度上,同性恋的存在,也正是人类在性意识、性倾向上“参差多态”的体现。从《荷马史诗》中英雄阿喀琉斯和同伴的情谊,到托马斯·曼名著《魂断威尼斯》中对同性之美的热烈赞叹,许多文艺作品在探索人类心灵的过程中触及同性恋的主题,更让人看到,人类最宝贵的情感,本就是在性别界限之上的。

当然,如果涉及违法犯罪,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,都应该受到法律制裁,这同样是一个基本原则。正如网络上的不少内容,如果涉黄涉暴、违法违规,不管是哪种性倾向的内容,都应该坚决清理。网络泥沙俱下让人忧心,不过在处理时也需要把握好分类,不能因急而生错,眉毛胡子一把抓。把同性恋内容与涉黄的、血腥暴力的内容相提并论,把同性恋视为性侵犯、性暴力一类的非正常性关系,难免会引来舆论的焦虑。

另一方面,性倾向本身,也不应该成为少数人哗众取宠的内容。如果在网络平台以各种方式博出位、博眼球,把性倾向当成了一个“卖点”,就会变成一种低俗、媚俗的表演。类似的低俗内容多了,也难免让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认为这是一种风尚,从而出现盲目追随的情况。总之,同性恋者也是正常的公民,在主张权利的同时,也需要承担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。

这套《珍爱生命》初问世时,曾让许多人不快,不少学校甚至收回了课本。其实,对孩子的性教育,不仅重要而且必要。对于社会,又何尝不是如此?性不可耻,爱更是。希望更多人能放下偏见、消除误解、包容他人,愿每一种爱都不被伤害,愿每一个人都能活出内心的色彩。

 

评论:异性恋是最科学的最自然的事情,同性恋虽然不科学,不顺应自然,但既然存在着,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道理。既然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妨碍到别人,就应该获得尊重。正如大多数母亲都是一胎只生下一个孩子,但是有的母亲一胎生两个甚至三个或四个孩子,这是很正常的事情。所以在性爱上,少数人性对象不是异性,而是同性也是同样正常的事情。

正常男人性格都比较阳刚独立勇敢坚强,像山像树一样。正常女人的性格都比较阴柔细腻坚韧,像水像花一样。但是有的男人有着女人的性格,有的女人有着男人的性格,根据阴阳平衡的原理,有着男人性格的女人找伴侣自然就喜欢温柔的女人,而不喜欢找阳刚的男人做伴侣。有着女人温柔细腻性格的男人找伴侣自然喜欢找阳刚的男人,而是不会找性格阴柔的女人。爱情是寻找一个完整之我的过程,寻找一个跟自己互补的才能组成一个完整之我。

有同性恋的人很多都有异性癖,特别是真性同性恋者,真性同性恋就是他的身体结构虽然是男性(或女性),但是他的心理却是女性(或男性),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与这个人6岁之前家庭环境密切相关。比如成龙的私生女吴卓林就是一个典型的真性同性恋者。

她为什么会成为同性恋呢?因为她的内心渴望成为男人,渴望成为男人的理由是:她从小缺少父爱,她的妈妈缺少男人的爱,她渴望像男人一样坚强勇敢,能保护妈妈。妈妈被男人抛弃,她绝对不能像妈妈一样被男人抛弃,为了绝对不会被男人抛弃,她的潜意识干脆选择做男人。男人既然抛弃妈妈,说明做男人更有优势,于是她选择做男人。她讨厌父亲,她说:给我一个亿,我也不会认成龙,他不配做我的父亲。她讨厌男人,所以她不会依恋男人,只会依恋女人。为了更好地依恋女人,她要让自己像男人一样能保护女人,从而更好地依恋女人。你越恨什么人,你就越容易变成什么人(当然这不是绝对的)。

王菲的大女儿窦靖童也是一个典型的真性同性恋者(尽管她自己没有正试宣布,但不必宣布就已经明摆着的了。)窦靖童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,妈妈抚养她,她内心应该是恨自己的父亲的,她严重缺少父爱,她也像吴卓林一样要成为一个男人,以便更好地保护妈妈。其实不光是父母会保护幼小的孩子,幼小的孩子也会有保护自己父亲或母亲的意愿的。窦靖童变成同性恋的心理与吴卓林变成同性恋的心理是类似的。

有的男孩子幼小的时候发现妈妈非常强势霸道,像男人一样,于是这个男孩不喜欢母亲,反而喜欢温柔温和的父亲。为了更好地跟父亲建立亲密的关系,于是这个男孩的潜意识让自己变成一个温柔似水的如花似玉的人,这样就可以把爸爸的爱全部夺过来,让妈妈成为局外人。这个男孩于是有着女人的性格,长大后自然会找男人建立亲密关系,而不喜欢跟女人谈恋爱。

222你怎样去认定自己,你就会有怎样的人生

图片222:你怎样去认定自己,你就会有怎样的人生

你的注意力走向哪里,你的心就走向哪里。很多时候,你以为你是什么人,你的行为、思想、情感就慢慢地成为那样的人。

世上能主宰人类行为最有力的工具莫过于自我认定。你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标签,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你怎样去认定自己,你就会有怎样的人生,哪怕那种认定是不好的或有害的。

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一定的,然而能用出去多少,全看我们对自我是怎么认定的。

210了解自己,接纳自己,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

图片210:了解自己,接纳自己,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

了解自己,接纳自己,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,也是一个人长大、成熟的过程。对于自己的缺点,我们难以接受,更不愿意被别人指出,尤其是当众指出,即使外表可以保持不动声色,可内心很难平静。

直面自己的优点需要冷静,直面自己的缺点更需要勇气和坦诚。当一个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,他会表现得和真实感受恰恰相反。

尽管我们时时刻刻都跟自己在一起,但正是这个原因更容易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,需要别人来指点迷津。

205强行忘掉重大创伤是不可能实现的

图片205:强行忘掉重大创伤是不可能实现的

人最终必须回到自己的感觉和体验上,跟着感觉走。否认真实的心理感受,歪曲造成痛苦的客观事实,这种心理应付机制会收到暂时的效果,但问题的根子还在那里,会在日后产生更大的心理危机。

强行忘掉重大创伤是不可能实现的,我们做不到忘记,只能做告别,要想真正告别一件创伤性事件,一定要去了解它的完整过程,了解事件的每一个细节。

发表评论